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激鬥中的中立者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


艋舺三大廟門系列專題(二)
激鬥中的中立者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

【記者茹煜霖/報導】清朝時期移民台北的福建、閩南一帶漢人當中,有一支是來自泉州安溪。安溪人到達台灣後,積極開拓臺北盆地周圍。到達艋舺的安溪人也建立起主祀清水祖師的祖師廟作為信仰核心。

安溪人的守護神為清水祖師陳昭應,因此為了信仰及寄託,清乾隆52年(西元1787年),安溪人特地從福建故鄉把清水祖師請來,建廟後周圍聚落開始發展穩定,廟裡除了供奉清水祖師,還配祀天上聖母媽祖、關帝君、文昌君、地藏菩薩、魁星、福德正神等眾神祇。

當時在艋舺發展的漢人有三邑、安溪和同安三大勢力。三邑人拜觀音;安溪人信清水祖師;同安人則供奉城隍爺。三大勢力在發展成熟了之後,因為三方港口利益及信仰的不同而經常發生爭鬥。

1853年,為了爭奪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,三邑人與同安人的衝突日益惡化,械鬥事件以日劇增,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。安溪人在這時保持中立,但其信仰中心清水巖祖師廟地理位置卻正好位於中心,隔開了兩方勢力。

三邑人為了全力攻擊同安人,設局燒毀了安溪人的祖師廟,然後直接通過安溪聚落,夜襲同安人。同安人受創嚴重,在攻防上慢慢不敵,居住的房屋也全數被三邑人焚毀,只好被迫帶著霞海城隍神像,逃往大稻埕。兩方的械鬥事件牽連甚廣,傷亡人數不少,史稱為「頂下郊拚」。

頂下郊拚後,安溪人募款重建祖師廟,清同治六年(西元1867年)開始施工,歷時八年才修建完成。重建後的艋舺祖師廟,從原本格局完整的三殿,變成剩下前殿和正殿為兩殿。而原來的後殿被雙方戰火摧毀,至今都未重建。

艋舺祖師廟除了有豐富的歷史背景,也有現代電影的加持。由鈕承澤導演的國片「艋舺」大多數場景都取景自祖師廟。這麼一來,也為富有歷史與藝術意義的台灣三級古蹟,添加了些許信仰以外的現代價值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